行成于思 Students and Parents

西马志愿者:做志愿的意义,不止在“帮助别人”


 

看  点  


     提到西马志愿者,你会想到什么?也许是赛场上举着指示牌的身影,是活动现场忙前忙后的协调者,是那一声声温柔又坚定的“我来帮你”。

     在西马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:迎新日的指引、社团活动的布置、社区服务的身影、大型赛事的支援……无论在哪个场景,都能看到他们忙碌而专注的样子。

     他们用热情点亮平凡的时光,用行动诠释“志愿”的含义,在此表扬全体志愿者在各项活动中做出的努力与贡献!
这一期,我们邀请几位志愿者代表,聊聊过去一年他们与“志愿服务”的故事——是什么影响了他们选择成为志愿者?这段经历又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哪些改变?
 



 

西马志愿者:做志愿的意义,不止在“帮助别人”


2025年10月25日



 
     第一次在博物馆担任志愿者,也许是20周年校庆的时候吧,我面对陌生的展品和观众,起初紧张得手心冒汗,但通过前期反复背诵资料和观察前辈的讲解方式,逐渐找到了节奏。当一位小朋友听完后兴奋地继续追问时,我深刻体会到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‌。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,更是用知识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。

     当我讲解的声音在展厅中轻轻漾开,沉睡千年的文物便苏醒过来,温润的语调将青铜器上的纹路化作先民的诗行,让陶片间的褶皱诉说盛唐的风华。那些课本上冰冷的年代数字,在他们的讲述中化作可触摸的温度,良渚玉匠掌心的汗珠,远古先民烤陶时的虔诚。

     这份责任的馈赠同样珍贵。当我日复一日凝视那些穿越千年的玉钺片、记载悲欢的帛书,我们作为讲解员,最先被文明的光芒照亮。博物馆圆桌上的水八仙,样样刻进心里,现在连呼吸都带着水乡的荷香。

     当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下今天遇见会说话的玉琮,当我在深夜整理笔记时突然读懂某件文物的眼神,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便有了圆满的答案。这里存放着人类最美好的记忆,而讲解员,我们正是记忆的摆渡人。



 
     在多次参与校园开放日、新生引导等志愿服务中,我希望自己不仅是一个指引者,更是一个温暖的陪伴者。我愿意倾听他们的疑问,分享自己的经验,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友善与包容。

     而这段经历也深深改变了我。我从有些怯于与人沟通,逐渐学会主动沟通、关心他人。志愿服务让我理解“付出”的真正含义——它不是单向的给予,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。我学会了耐心,懂得了责任,也更珍惜每一次能够帮助他人的机会。
我特别想分享今年秋季第二场运动会的故事。那天的天气格外炎热,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跑道,我作为终点处的志愿者,负责协助裁判老师记录比赛成绩。

     高温让空气都显得有些扭曲,站在毫无遮蔽的终点线旁,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,感觉脚下的塑胶跑道都快被晒化了。当运动员们冲刺而过时,扬起的是一阵热浪,他们每个人都气喘吁吁,脸上混合着汗水和拼搏的痕迹。我的任务是第一时间准确地记录下他们的名次和成绩,然后迅速核对、递交。汗水几次滴落在记录纸上,字迹都有些晕开,我不得不格外小心。

     虽然酷热难当,但当我看到冲过终点的运动员们虚脱却兴奋的样子,看到裁判老师嘶哑着嗓子仍坚守岗位,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坚持下来。我和其他志愿者互相鼓励,轮流去阴凉处喝口水,又马上回到岗位。当最后一项比赛结束,我们完整无误地将所有成绩单交到老师手中时,老师的一句“辛苦了,同学们,今天非常顺利!”让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满足。

     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,志愿服务的价值,就在于这份烈日下的并肩与坚守。它不总是光鲜亮丽,却在这种看似平凡甚至艰苦的岗位上,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与担当。

   “也许我们只是微光,但汇聚起来,就能照亮彼此前行的路。”
 


 
 
     初一刚进校时,我偶然结识了一位初二的志愿者学长。他身上有种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沉静气质,一下子吸引了我。记得有一次晚自习前,他特意带我去美术馆看展,耐心为我讲解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与精妙之处。那些原本静止的画面,在他的话语中仿佛活了过来——就是从那一刻起,我心里悄悄埋下一颗种子:我也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,用知识与温度去影响他人。

     我选择成为志愿者,首先是希望走出熟悉的生活圈,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,与服务对象建立真诚的连接。只有亲身走近、用心倾听,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,也让自己的视野在一次次交流中变得开阔。

     其次,志愿服务是一个宝贵的实践课堂。我期待在其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,学习灵活应对与解决实际问题。这种在真实场景中积累的经验,对我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。

     而最触动我的,是那种用行动创造改变的成就感。哪怕力量微小,只要能切实帮助到他人、为社区带来一点正向的回馈,内心便会涌起深刻的满足。同时,我也希望发挥自己的特长,为团队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。
 



 
 
     让我决心成为校园博物馆志愿者的,是我的历史老师。她带着我们在校园博物馆里上历史课,讲到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时,她的声音会格外温柔,眼神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。她说“这些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”,这份对文化的热忱深深感染了我,让我觉得能在校园博物馆做志愿,是一件既可以亲近历史,又能为同学们服务的温暖小事。

     志愿服务中,有个瞬间像一颗小种子,在我心里发了芽。一次给低年级的小同学讲解古代农具模型,那个小男孩睁着大大的眼睛,一个接一个地问我“学姐,这个犁是怎么耕地的?”“古代的人真的会一直等着丰收吗?”我蹲下来,尽量用他能理解的话解答,末了他仰起头,用力地点了点头说“原来这么有意思!”那一刻,我心里像被暖阳包裹,原来我的讲解真的能让学弟学妹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。

     我想,我为来博物馆的同学们带来的,是一段段可感可触的历史故事,是在参观时有人答疑解惑的安心。而这段志愿经历于我而言,像是一场奇妙的成长之旅。我变得更自信了,面对大家的提问不再怯场;我对历史的兴趣也更浓厚了,课余会主动去查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;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用耐心和真诚去和不同的人交流。这份双向的成长,让我觉得每一次在博物馆的志愿时光,都闪耀着温暖的光。
 




 
     初识西马志愿者,是在2024年的"樱吹雪"活动。那位身披红马甲的同学,用他春风化雨般的讲解,为我们揭开了西马博物馆的神秘面纱。从湿地水生的灵动,到水乡生活的烟火气,再到良渚玉文化的厚重,他如同时光向导,将千年文明娓娓道来。那一刻,志愿者的形象在我心中生根发芽,红马甲成了最温暖的符号。

     四季轮回,当2025年的樱花再次如雪纷扬,我毫不犹豫地穿上了那件耀眼的红马甲,站在博物馆前的拓印体验区。当拓包轻叩古币的纹路,墨香在连史纸上晕染开来,千年的历史在指尖苏醒。我忽然懂得,志愿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。

     午后的阳光透过樱花树,在红马甲上投下斑驳光影。我们这群志愿者就像流动的红色溪流 。或许单个人的力量如萤火微光,但当我们汇聚成红色海洋,就能照亮整个校园。"志愿于心,服务于行"不再只是口号,志愿之光,必是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它照亮了他人,也温暖了自己。
 







标签:
转发此文